走心机在1700年代就出现了,早期的走心机,被业内人士称为“小摆车”,现代化的走心机在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上比传统车床有了质的飞跃,采用双轴排布刀具,较大地减少了加工循环时间,通过缩短排刀与对向刀具台的刀具交换时间的方法,实现多重刀具台重叠和螺纹切屑有效轴移动重叠功能,螺纹切屑有效轴移动重叠功能,二次加工时的直接主轴分度功能,有效实现空走时间的缩短。那现代化的走心机与传统的传统车床有何区别呢?
1、现代的走心机可以实现一次装卡完成全部或者大部分加工工序,从而大大缩短产品制造工艺链。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由于装卡改变导致的生产辅助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工装卡具制造周期和等待时间,能够显着提高生产效率;
2、制造工艺链的缩短和产品所需设备的减少,以及工装夹具数量、车间占地面积和设备维护费用的减少,能够有效降低总体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运作和管理的成本;
3、装卡次数的减少避免了由于定位基准转化而导致的误差积累。
同时,现代化的走心机车铣复合加工设备大都具有在线检测的功能,可以实现制造过程关键数据的在位检测和精度控制,从而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传统的走刀车床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而被钟表行业企业及独立钟表师所青睐。到目前为止,在一些特殊行业还经常见到。
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下面说一下排刀式数控车床的数控技术。
数控一般是采用通用或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因此数控也称为计算机数控, 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1908年,穿孔的金属薄片互换式数据载体问世;19世纪末,以纸为数据载体并具有辅助功能的控制系统被发明;1938年,香农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数据快速运算和传输,奠定了现代计算机,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的基础。数控技术是与机床控制密切结合发展起来的。1952年,数控机床问世,成为世界机械工业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推动了自动化的发展。
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运动轨迹和外设的操作时序逻辑控制功能。
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操作指令的存储、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处理生成的微观指令传送给伺服驱动装置驱动电机或液压执行元件带动设备运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于排刀式数控车床的问题,可以致电公司,我们会为大家答疑解惑。
刀架机构直接影响机床的切削性能和切削效率。因此机床刀架设计的好与坏、效率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加工时间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有关机床刀架的应用形式,今天我们来做个了解,机床跟刀架的应用形式有以下两种:
一、车刀在前、刀架在后这的应用形式:
1.粗车毛坯料表面时,先在刚性较强的尾座*一端进刀,机床车削出直径相当、形位规范的一段圆柱面后,分别将铸铁材料的跟刀架支承爪逐渐柔和地触及圆柱面并锁紧,在车刀和支承爪的支承作用下,边支承,边切削,边开拓支承面的切削方式,平稳地向前推进,以形成较好的工件外表面。
2.由于离心力、振动以及车刀或支承爪磨损等原因,工件外表面质量较差时,可应用以上的方式,采用小背吃刀量、大进给方式进行多项切削。
车刀在前、跟刀架在后的操作是车削细长杆过程的基础操作形式,机床切削形成的工件外表面是后序加工的基准面和支承面,对工件的加工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刀架在前、车刀在后是将跟刀架支承爪支承在已加工的工件外径上,采用车刀紧跟其后的应用形式。
1.当粗车形成的外圆的形位精度,如圆度、同轴度和圆柱度精度较好时,可将跟刀架的支承爪更换成硬度较高的耐磨材料,以外圆为支承面,车刀在支承爪的引导下,进行外圆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2.如果工件直径产生按比例逐渐增大的锥度时,车刀或支承爪磨损严重。这时,可在原来的切削条件下,如车刀、支承爪及切削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跟刀架支承爪支承在带锥度的工件外圆上,车刀随后的切削方式,利用跟刀架支承面直径变大,车刀背吃刀量变大。
从而被切削直径变小的特点,再加上原切削条件下抵消了车刀和支承爪大体相同的磨损,则可对带锥度的直径纠佩,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圆柱面,再更换硬度较高的支承爪,进行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光杆用于正常加工时的进给,我们常说的进给量,就是光车床杆实现的。
丝杆用于加工螺纹,螺纹的导程是由丝杆实现的。
光杆用于不精确的传动,车床车外圆的时候,刀具移动速度不需要很精确。
丝杆用于精确实时同步传动,加工螺纹时必须用它传动。
互锁机构的作用是:防止同时接通车床车螺纹进给、纵向机动进给以及横向机动进给,以免损坏机床。即当开合螺母合上时,机动进给不能接通;而当机动进给接通时,开合螺母不能闭合。